


初夏的贺州,阳光明媚,怀揣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热爱,来自壮族、满族、蒙古族、藏族、土家族、苗族、纳西族、普米族、傈僳族、回族、傣族等14个民族的60多位实力作家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——5月23日,2016年《民族文学》中青年实力作家论坛暨“中国多民族著名作家贺州行”采风活动启动,围绕着“中国故事与中国经验的多民族讲述”“少数民族文学与民族历史文化资源”“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瓶颈与出路”等多个议题,各民族作家深入交流,探讨少数民族文学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、延续民族精神命脉。
书写文化的多样记忆
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,是文学作品生长的土壤,也是文学作品要表达的珍贵内核。中国作协副主席、纳西族作家白庚胜认为,少数民族作家既要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,又要争做新世纪文学的开创者,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,紧扣时代脉搏,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,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。
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,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,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繁荣的。少数民族文学在多样性、记忆性书写中,具有丰富中国记忆的价值和功能。中国文联副主席、藏族作家丹增从实践出发,阐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真知灼见。他谈到,少数民族文学是少数民族的精神家园,其传承和发展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,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人才的培养,通过交流,“美美与共,天下大同”。
《民族文学》主编石一宁鼓励各民族作家深入生活,扎根人民,学习借鉴各国、各民族优秀文化,融会贯通,开拓创新,创作出更多具有正确的历史观、民族观、国家观、文化观和有筋骨、有道德、有温度的作品,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、时代的进步要求,弘扬中国精神,凝聚中国力量。
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、仫佬族作家潘琦说,进入新世纪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突飞猛进,各民族文学都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,每走一步都是在弘扬中国文化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。促进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,对繁荣祖国文学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重返民族的精神原乡
对广西少数民族作家而言,如何突出民族特色而又不拘囿于地域局限讲好“广西故事”,活跃在当今文坛的少数民族实力作家们也给出了积极的建议。
壮族作家冯艺认为,多民族文学共同筑成了中国文学,以民族文化基质为根基的书写异彩纷呈,显示出独特的美学风格。他希望年轻作家要不断学习,更新观念,开阔视野,深耕民族文化,讲好自己民族的故事,讲好行进中的故事。普米族作家鲁若迪基对此表示认同,他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赋予了作家历史使命,写作是延长生命的方式,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来认识自己的民族。苗族作家何炬学认为,讲好故事关键在“怎么讲”,要挖掘民族精神的内涵,展现时代性。
广西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壤。近年来,一大批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活跃文坛,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。满族作家巴音博罗形容广西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有“凌厉之气”,他认为未来性是衡量作品意义的关键,作家要努力塑造自我,要“慢下来”“回头看”。壮族作家黄土路近年来一直在用文字为故乡“立传”。在他看来,写作让他更接近自己的故乡和亲人,创作过程就是精神上的“返乡”之旅。
民族地区的差异性、思想情感的独特性是民族文学创作的丰富资源,而在差异性和独特性中去探求人类所共有的普遍性,才是民族文学的优势所在。壮族评论家黄伟林认为,以往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都是作家讲述自己民族的故事,如今民族文化多元共生、共存共荣,希望出现跨民族文学的优秀作品。藏族作家曹有云把作家比作“大院里讲故事的人”。他说:“虽然大家语言、衣着、生活习惯不同,但有着共同的生存环境和价值观,作家要把握时代脉搏,做好民族优秀文化的‘代言人’。”
5月24日至26日,与会的多民族作家走进贺州各地,开展“生态贺州 长寿胜地”主题采风创作活动,集中创作一批反映时代、诠释发展、倾注思想和饱含深情的精品力作,讲述分享广西故事,扩大“美丽广西”的文化影响力。